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参加“基金申请成功之路” 国家社科基金选题、申报与科研能力提升研修班
发布时间:2025-11-18
浏览次数:次
作者:乔光华
复审:时峥
终审:杨开云
摄影:乔光华
来源:建筑工程学院
作为高校一线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与课题申报是职业发展的核心支撑,更是助力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推进的关键环节。国家社科基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科研项目,为突破长期以来在选题精准度、申报书撰写规范性、评审视角把控等方面短板,11 月 14 日—11 月 17 日,建筑工程学院乔光华老师参加由中教国培创联教育咨询中心主办,北京树川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协办的“基金申请成功之路”国家社科基金选题、申报与科研能力提升研修班。


11月15—11月16日,会议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线下是在上海嘉璞·轩酒店(国家会展中心江桥万达店)二楼会议室举行。会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及其他基金项目的通讯评审专家刘长江教授围绕《AI赋能社科基金申请的策略与实践》主题进行讲练结合,该主题主要以AI重塑科学研究范式 、AI提升选题挖掘与创新、AI驱动高效文献综述与述评、AI优化研究设计与研究思路、AI精修本子撰写与语言表达五个方面展开,在申报书选题阶段,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用ChatGPT、Kimi、文心一言 这些通用AI软件进行趋势扫描、缺口分析和创意激发;在文献综述阶段,可以用EndNote进行文献导入与导出,用Zotero进行文献分类与标签,用Mendeley引用格式生成,用Reference Manager进行文献共享与协作;在研究设计环节,可以用AI生成的文字描述复制到流程图工具(如Draw.io, Mermaid)中,快速绘制出专业的技术路线图;在文本精修阶段,可以用AI进行内容提炼、语言优化、逻辑检查等,但整个过程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和逻辑思维,切记不可掉入AI“陷阱”。在讲解过程中,刘长江教授还让我们在PubMed中检索文献,用Metaso进行思路拓展等实操。
总之,AI 是社科基金申请的 “效率倍增器”,其价值在于解放重复劳动、拓展思维边界,但成功的关键始终是研究者的学术洞察力、批判性思维与原创能力。合规使用 AI 工具,坚守学术诚信底线,实现 “人机协同”,才能最大化提升申报质量。
接下来是由中国矿业大学高教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江苏省党建专家库成员、教育部学位办研究生论文外审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课题10余项的丁恒星教授讲授,丁教授以《如何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为题,直接将其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样板,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中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创新之处、预期成果、研究基础、参考文献六个方面进行讲解,精准对接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核心逻辑与实操要点。

此次学习,从不同维度拆解了申报全流程的核心要点、实战技巧与创新路径,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操细节,让我对课题申报的逻辑本质、方法策略有了更为系统的认知。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不仅是科研能力的比拼,更是学术视野、战略站位与创新思维的综合体现,今后,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立足学科前沿与国家需求,将申报技巧转化为学术积淀,逐步构建个人学术品牌,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学术价值与职业发展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