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至28日,以“高质量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城市地理学术年会在河南开封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主办,河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国家乡村振兴(兰考)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承办,吸引了全国约500名城市地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我校建筑工程学院组织高曼教师参会,围绕高质量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议题深入交流,为工程造价专业在城乡建设领域的创新应用拓展了思路与视野。
会议概况:聚焦国家战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本次年会紧扣国家战略部署,以“高质量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为核心主题,设置了21个专题分会场,涵盖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现代化、大数据驱动的城市空间转型、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双碳战略下的城市低碳转型等关键领域。会议通过大会报告、分会场研讨、理论论坛、方法论坛、战略论坛、青年论坛及城市地理实习等多种形式,深化跨学科交叉融合,探索高质量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突破与实践路径。
其中,战略论坛“中原城市群与区域振兴”聚焦区域发展核心议题,与我校所处地域关联紧密,为理解中原地区城乡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提供了重要视角;“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分会场则直击城乡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对工程造价专业参与乡村建设项目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核心议题:多维度探索城乡发展新路径
在大会报告环节,知名地理学家围绕城市地理学科发展前沿作精彩分享,深入剖析了高质量城镇化的内涵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底层逻辑。
“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现代化”分会场中,专家学者探讨了城市存量空间改造的成本优化与效益平衡机制。其提出的“微更新”模式下的造价控制方法,为工程造价专业在旧城区改造、历史建筑保护等项目中的成本核算提供了新的思路——既要考虑工程本身的直接成本,也要兼顾社会文化价值带来的长期效益,这与传统造价核算仅关注经济成本的视角形成互补。
“大数据驱动的城市空间转型”专题展示了如何利用多源数据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人口流动趋势、基础设施需求等,能够为城乡建设项目的造价估算提供更精准的依据,例如在新城选址、交通路网规划中,可基于人口分布数据提前预判工程规模,避免资源浪费。
“双碳战略下的城市低碳转型”分会场重点讨论了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等领域的成本与收益。专家指出,低碳技术的前期投入虽会增加工程造价,但长期运维中的能耗节约与环境效益显著,这启发教师思考如何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融入全生命周期碳成本核算,培养学生的低碳造价思维。
“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专题则聚焦乡村建设中的造价管理痛点。由于乡村项目分散、规模小、标准不统一,传统造价体系难以直接适用。与会专家分享的 “乡村建设模块化造价指标”,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实践方案,有助于工程造价专业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参会收获:跨学科融合助力专业发展
参会教师表示,本次会议为工程造价专业与城市地理学科的交叉融合搭建了重要桥梁,收获颇丰:
在教学内容拓展方面,将“城市更新成本优化”、“乡村建设模块化造价”、“低碳工程全生命周期成本”等前沿内容融入《工程造价管理》、《建设项目成本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经济学》等课程,丰富跨学科教学案例,提升学生对城乡建设项目复杂性的认知。
在实践应用延伸方面,参考“大数据驱动的造价估算模型”“空间治理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框架”,计划构建城乡建设项目造价数据库,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动态调整造价指标,为参与城乡融合项目造价咨询提供技术支撑。
在科研合作契机方面,学习会议中各专家分享的学科前沿知识,围绕“中原城市群建设中的造价协同机制”“乡村振兴项目造价标准体系构建”等课题进行构思,为申报跨学科科研项目奠定基础。

未来展望:立足区域发展,服务城乡建设
此次参会是工程造价专业对接国家高质量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建筑工程学院将推动三项工作落地:
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在现有课程中系统融入城乡发展规划、低碳转型、乡村建设等相关知识,开设“城乡建设造价专题”选修课,培养学生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是加强实践协同,联合地理学科、城乡规划学科团队,参与地方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项目的造价实践,积累跨领域项目经验,提升专业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三是开展科研攻关,聚焦“城乡建设项目造价动态调整机制”、“低碳转型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等课题,产出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助力工程造价专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深度参与学术交流,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将进一步立足区域发展需求,以跨学科视角融入城乡建设大局,为国家高质量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实施贡献专业力量,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造价人才奠定坚实基础。